笔趣阁

7Z小说网>大明嘉靖:从长生开始 > 第二百七十三章 皇后有孕大明嫡子(第1页)

第二百七十三章 皇后有孕大明嫡子(第1页)

李成梁军帐。

李成材入帐禀告道:“兄长,多名斥候现,高丽王军没有挖掘坚壕,更没有准备防御,十五万高丽王军正快向我军靠近,百里的方圆内,都有高丽王军行进时扬起的烟尘。”

正在观察舆图的李成梁一愣,旋即就是大喜,在他割据半岛的计划中,唯一的问题,就在于没有想到俞大猷会那么快赶到辽东镇,然后堵住了他的后路,不费吹灰之力的捞走了他部分的胜利成果。

如果高丽王军挖掘坚壕,利用地形的优势顽强防守,纵使他有万般手段也很难施展开来,毕竟在战场上,讲究天时地利人和,主场优势是很大的。

再加上敌众我寡,即便是十五万头猪,仅凭手中这三四万人也很难迅杀穿。

一旦俞大猷率大军赶来,他进退不得,那就是非死不可了。

可是,有时候,人比猪还蠢啊。

那高丽王李峘恐怕不知道兵败如山倒是何种情景,一旦战败,所有人最大的危险往往不是敌军,而是慌不择路、冲撞踩踏的袍泽。

李峘愚蠢至此,竟主动放弃优势,在平原百里无挡之地选择决战,李成梁忍不住笑出了声,道:“我们还有多少瓷蒺藜?”

瓷蒺藜火药罐,又称为瓷蒺藜火球,是一种爆炸性火器,其创制于宋初,并在宋、金、元时期得到广泛使用,主要用于守城和野战。

它得名于其外观类似蒺藜,是一种带有尖刺的草本植物,因能刺伤人马而得名。

瓷蒺藜火药罐内部装填有火药,并添加了铁刃,当其被抛掷出去或在敌军势力范围内引爆后,能够炸裂,使铁刃碎片四射,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。

瓷蒺藜火药罐的结构设计独特,其外表布满锐利尖刺,这些尖刺长约一寸,瓷蒺藜的直径大约为四寸,上部顶端有一个小孔,用于装置火药及引火线。

瓷蒺藜的中间为定心药室,内装有小铁块,增加了其爆炸时的杀伤力,整个器形胎质厚重,重量可达一斤半。

进入大明朝后,国朝的能工巧匠不断对瓷蒺藜进行减重、加量、增伤的改进,但因为缺乏钱财,进展一直缓慢。

而在嘉靖朝,崛起的锦衣卫对瓷蒺藜很感兴趣,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更是认为这种手持抛掷的火器,将成为未来战场的一大杀器,为之投入了大量人力、物力。

成绩是斐然的,减重的目的没有达到,但在加量、增伤上生了本质性的进步。

原因很简单,大匠作调试出了威力更大的火药配方,不光是瓷蒺藜,相当于对大明朝所有火器进行了次升级。

有了更大威力的火药,大匠作们直接去掉了那些容易伤己的锐利尖刺,增加了相同重量的新式火药。

在大匠作内部,这整体生变化的玩意叫手炮,但军中,还是习惯称呼为瓷蒺藜。

一枚瓷蒺藜下去,落点周围一丈之地的人都要被炸死、炸伤,数丈之外,还能找到碎瓷片。

听说锦衣卫对这新式瓷蒺藜还在改变,一些大匠作想从瓷的改成铁的,这样更方便储存和运输。

但这都是后话,李成梁在女真族身上,已经实验过新式瓷蒺藜这种大杀器,所谓的女真族军骑,一枚下去,瞬间就能炸的人仰马翻。

野战!

是当今大明军队最无惧的战争。

之前攻入高丽,夺那十数城时,李成梁没有用新式瓷蒺藜,一是用不着,二是不舍得,现在,藏出了个惊喜。

李成材想了想,答道:“后路被俞大猷截断,藏在鸭绿江畔,剩余的瓷蒺藜是运不回来的,军中差不多还有十万枚。”

“十万枚?”

李成梁眉头微皱,勉强点点头,道:“也够了。”

战场。

从不是一方将士全部阵亡才宣布失败。

如果在短时间内,一支军队死伤能过两成,而不溃败的,就属于意志坚定、悍不畏死的精锐军队了。

而这样的精军,漫说高丽国中没有,就连大明朝里,也只有之前参与北征战场,历经大小数百场战斗的十万人。

不过,绝大多数战争,都是长久且持续的消耗战,双方最初的短兵相接,基本是相互试探为主,上来就能摧毁对方防线,大杀特杀的,整个冷武时期,或许就大汉冠军侯霍去病一人。

现在,时代变了。

火器的出现,改变了传统战场,只要火力充足,打出碾压局,敌军自溃,接下来便是一场屠杀。

李成梁望着帐外,凝神定气道:“传我命令,全军分为前中后三军,与高丽王军先后接战。

前军的万人骑兵,每人装备十枚瓷蒺藜,在看见高丽王军将士后,就立刻向高丽王军阵中抛掷瓷蒺藜,不必瞄准,只要往前扔,只要快,要在最短时间内扔完全部瓷蒺藜,剩下的,中军、后军,所有人全压上去,就给我杀!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