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原地区,向来是人口密集,人口密集就意味着人多地少,而中原又是出了名的土地兼并严重。
底层百姓的生活,那是真的艰难,大多数平民,是真的没有立锥之地。
秦国成人分地世人皆知,因为秦国太大了,不怕不够分。
对于中原人来说,能拥有自己一块地,是梦寐以求的事情。
如果说贵族官员畏惧大秦,所以想要投效。
那么普通平民,尤其是那些沦为佃农和奴隶的人,是真心想要投靠大秦。
只要投靠大秦,奴隶瞬间也是自由民。
对所有人来说,尤其对中原人来说,没什么比分地更令他们心向往之的事情了。
对于魏国,大秦随时可以吃下去,轻松至极,现在不吃就是因为消化需要时间。
同样嬴政也在为移民提前做好准备。
无恒产者无恒心,消化的永远是百姓而不是土地,土地又不会说话也不会跑,更不会造反。
第一步永远是分地!只要百姓有了土地,官府帮忙提供良种,农具,牲畜等,百姓只要安定下来,三五年就可以成为拥有良好产出的高品质耗材家庭。
所有的一切都是建设在以土地为基础,农业社会的一切最根本就是土地,大秦的一切政策也是要建设在土地之上。
土地制度是立国之本,治国之本!
韩国经过数十年蚕食是一点点消化,到了最后内附,也不过两郡之地了,这个消化起来简单,中原不够分,往关中匀一匀怎么也就够了,郑国渠新造就了三百里良田,消化韩国小问题。
到赵国的时候,虽然还说不上吃力,但是已经需要进行小部分迁徙了。
要知道,大秦的田地现在统一为大亩。即是六尺为步,二百四十步为亩,也就是二百四十步可以正好走一圈,就是一亩地。(也就是约461平方米左右,现代的一亩地是666。67平方米。)
嬴政对于土地政策是最看重的,这是根基。
所有土地全部完整、详细的编辑成册,称为鱼鳞图籍。对此的监管极其严格,对所有土地进行系统性登记,将房屋、山林、池塘、田地全部按照次序排列连接进行登记,信息一目了然,土地的变化鱼鳞册也会进行相应的更新,确保信息的准确性。
各郡、县、乡、亭、里将所辖境内的田地图编在一起,栉比排列,制成鱼鳞总图册。各郡县年终统一造册解府汇编成一郡总册,图册一式三份,分存于县、郡、治粟内史。
也就是有了造纸术印刷术,许多政令才能顺利推广,同样大大减少了许多徇私舞弊的空间。
这是嬴政搞出造纸术和印刷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。
至于户籍,也是最为严格管理的,也是大秦现在有着自上而下极其完善的行政体制,这才可以牢牢掌控基层。
户籍分为四种类型:勋贵、官吏、农民、市商。
详细记载户主籍贯(原籍、现籍),身份和爵位,居住地(郡、县、乡、亭、里),家庭成员(姓名、年龄、人数、相貌),与户主关系等。
信息变化在乡一级及时更新,每人的户籍和身籍也必须及时更新。即便是孩子的信息也要,孩子是三岁开始上户口。
嬴政划分户籍类别只是为了区分身份和阶级属性,为了更好做好权利限制,至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产,嬴政并不打算干涉,故而只分大类不分小类。
农民向来是百业生产者,对于农业生产以外的普通手工业以及牲畜养殖,不需要多加干涉,在保障盐粮的基础上让百姓自由展即可。
而对于分田也是以户为主,大秦的一户是典型的小户口。
普通平民,是父母、儿子儿媳,加上孙儿辈为一户。
如果有两个成年儿子及以上还不分家,收的赋会打着滚的翻倍。
为的就是打散大家族,组成小家庭,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管理,减少地方宗族势力。当然还有一些更积极的原因,例如优化资源配置,激劳动积极性,但是主要还是以上两个原因。
至于为什么不是孩子一成年就立刻要求分家,是因为还有徭役兵役,家里不能彻底没有劳动力,起码留一个,这样是为了必要的生产。当然,极度紧急情况下,所有男丁也是都要顶上的。同样现在农业工具落后,只有两个壮丁一起才能效率最大化。
分田是每户四十亩。
其中十亩用于种植果蔬桑麻棉等,不收取田赋,但会收取少量税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