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7Z小说网>大明嘉靖:从长生开始 > 第二百零五章 当世圣人石见银山(第2页)

第二百零五章 当世圣人石见银山(第2页)

可以说,无论政治地位高低,在唐、宋、明三朝,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,集中了士大夫中的精英,朝野地位优越。

唐朝的张九龄、白居易,宋朝的苏轼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司马光,明朝的宋濂、方孝孺,包括现在的张居正内阁,除胡宗宪以外,皆是翰林中人。

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士人金榜题名后,追求翰林研学之道,而没有主政地方的经历,直接或间接浪费了不少人才。

大明朝‘重文轻武’的重文,很多好处就是重在翰林院。

在唐宋时,翰林院还有为皇帝执笔拟诏、拟文的作用,但到了大明朝,内阁抢了翰林院太多工作,诏书,翰林院根本没机会接触,拟文,就比如说当今圣上喜欢的青词,也是内阁阁老来完成。

而且,从陈以勤进入地方开始‘清丈田亩、均地于民’后,就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和‘翰林无用’的真谛,曾书信内阁,提及过撤销翰林院的事。

但那时张居正、高拱、李春芳都想着,自己也是翰林出身,自己是从翰林过的河,不能过了河就把桥给拆了。

这时看到翰林们的表现,高拱的评价只有,“公若渡河,公竟渡河。”

翰林院这座桥,通往的不是彼岸,而是深渊。

张居正转头望向胡宗宪、李春芳,问道:“汝贞,子实,你们的想法呢?”

“我附议次相所言。”胡宗宪不假思索道。

他不是翰林出身,但在恩师严嵩执掌国柄时,却遭过不少翰林和翰林出身官员的讥讽,新仇旧恨,自然是支持废除翰林院的。

李春芳犹豫了一会,最终点点头,道:“我也同意。”

自此,由陈以勤提议,内阁集体通过的撤销翰林院奏疏呈入了玉熙宫。

不久后,玉熙宫给出了“照准”的朱笔御批,旨意来到内阁时,翰林们还在打呢。

但打了这么久,连个重伤都没有,胡宗宪看了一会就不看了,内阁近卫们就站在那里,个个腰里都挎着刀,过去抽一把砍啊。

没用的废物,连砍人都不会。

张居正在得到圣意后,便让内阁近卫出动,中止了无意义的打斗,扒去所有人的翰林服,撵出了宫禁范围。

……

日头还挂在天际,余晖透过窗棂,洒进政务堂中,到了散班时分了。

平时,张、高、胡、李总觉得光景过得太快,似乎刚进衙门,就到散班时刻,今日阁门外闹了一场,手头政务早早理完,便又觉得今日过得太慢,到了时间,散了个早班。

半年多来,内阁阁员几乎习惯了没白没夜随阁老当值的生活,突然的散班,不少人还有些不习惯,在同侪提醒下,才匆匆往家赶。

相府门前。

张居正的六抬大轿缓缓落下,管家张安连忙上前迎阁老回府,低声提醒道:“阁老,小心。”

张居正一愣,管家这句话,显然不是提醒他下轿小心,不由得抬起头,望见了道既熟悉又陌生的人。

那人倒也爽快,双袖一抖,拱着手就走了过来,爽朗笑道:“辅大人,还记得老朽吗?”

这一口泰州口音,瞬间唤起了张居正的记忆,恍然道:“这不是何心隐吗?六年前,咱们在天寿山见过一面。”

何心隐。

当代阳明心学之泰州学派掌门人。

正德十二年出生,比张居正还要年长八岁,是大族出身。

从小也是个神童人物,聪颖过人,三十岁就成了江西乡试解元,换作旁人,锦绣前程就在眼前。

但中了解元后,何心隐却忽然放弃了科举之道,转而寻求起了‘拯救大明朝’的办法。

而就在那时,何心隐接触到了泰州王学,就不顾一切地扑了进去。

泰州学派作为心学的一个分支,是王阳明弟子王艮所开创,属于心学流派中的激进派。

巧合的是,在阳明王学中,站在泰州学派对立面的,正是聂豹、徐阶的江右王学。

何心隐、张居正,就仿佛阳明心学一左、一右的代表。

二人也就走上了全然不同的人生道路,张居正认为想‘拯救大明朝’,那便在仕途之道走到极致,再以权力改变怹。

而何心隐和泰州学派大多数门人一样,回归了民间之中,以平头百姓的角度出,寻求拯救大明朝的办法。

何心隐一头拜在王艮的弟子颜均门下,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,颜均比他老师王艮更加反传统,到了何心隐又再次进了一步,后来,作为儒家细分的泰州学派,到了颜均、何心隐,已经跳出了儒家学说的范畴。

几年的修炼,何心隐觉得学说大成,形成了“聚和”思想,遂准备以三个层面来验证学说,拯救大明朝。

第一个层面,还是思想,他认为欲望是人的本能,反对朱熹的“存天理、灭人欲”,要满足个人合理的欲望需求,节制过分的欲望。

第二个层面,寻求实现官员与百姓的和谐,官员要与百姓同欲,即“权为民所用,情为民所系,利为民所谋”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