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要持续打压商人地位,那些代表荣誉与身份的贵族是不会光明正大的参与其中的,只要法理上没有牵扯,那就是好处理的。
当然对于市商籍的定义也是比较高的,定为了行商与坐商。
行商是指从事长途贩运等流动经营的商人,其在运输货物过程中需缴纳过税。
坐商是指在城市中开设店铺进行销售的商人,要缴纳住税。
说白了就是可以组建的起商队的人,和有自家商铺的人。
自产自销的小手工业者和农户,类似于贩夫走卒、引车卖浆之辈是不算在商籍内的。
农民本身就是百业生产者,不可能把平常做些手艺活,农闲时间做些力工,走街串巷赚点钱补贴家用的人也算作商籍。
虽说商籍地位低下,但是没有一定资产还真没资格被定为商籍。
在刚开始定籍的时候,允许商人选择,可以选择不经商入农民籍,只要放弃经商就可以,财产和土地照样保留,允许下一代再按照大秦政策推行。
凡是贵族官吏,必须立刻全部清除商业活动,一旦现,直接罢官免爵!直接贬为市商籍!
大秦自从变法,一直重农抑商,但是并不意味轻视商业,恰恰相反,大秦一直极其重视商业,无商不富这个道理都是明白的。原先也只是限制经营商品种类,经营地点,以及征收重税罢了。
这个时代商人地位并不低,尤其是大商人,他们在诸国往来贸易,积累巨量财富,甚至可以参与政事。
例如:吕不韦。
尤其是吕不韦以后,想要奇货可居的人越来越多,一个个对政事兴趣大增,对朝堂跃跃欲试,这是嬴政无法容忍的。
而且太多的大商人实力未免过于雄厚了。
雄厚到不能说是商人,而是地方军阀了,毕竟财可通神。
例如,巴郡的那个寡人,现在是老妇人了,清。
她麾下用作护卫的家丁数千人,再加上负责其他事务的,多达上万人,说是家丁,实则是私兵。
在农业社会,商人往往也是大地主,然后一个不小心就升级成地方豪强,尾大不掉难以处理。
巴清就是这样的地方豪强。
在大秦的天府之国,有着豪强?
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商人了,必须重拳出击!
不只是巴清,整个大秦但凡有点苗头的富豪大商,也全都给办了。
家丁?好办,是要入奴籍还是要入农民籍?要分地还是做奴才?
地多?没有爵位你也配?到底要死要活?有没有违规多占?
商税交了吗?有没有偷税漏税?
户口登记了吗?有没有藏匿人口?
巴清已经不经商了,更没有不要命的抵抗,遣散了家丁,非常识相的转了民籍,并且让儿子捐款巨资助李冰修建五尺道,得了个大夫爵,全家都搬到了咸阳居住。
他家守了好几代的朱砂产业,低价卖给了少府。
既然有识相的,那就有不识相的。
直接对抗的倒是没有,但是阳奉阴违那是肯定有的,然后就狠狠抄家、流放、杀了一批不知天高地厚的货色。
商人?笑话,什么时候轮得上商人翻天了。
至于商品商税,除了米谷、茶盐、柴炭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免除商税。
其余几乎涵盖了所有流通中的商品,包括货物、货币、房产、土地等。至于奢侈品类,例如丝绸、玉石、瓷器、贵金属等,以及娱乐场所,会征收重税。此外,商人的货物运输和寄存等行为也在征税范围内。
当然,对于不同地区的商税税率也有所不同,实行差别税率以适应各地经济展状况。同样,如果生天灾人祸,灾荒战争等情况,会适时调整税率以减轻商人负担。
对于征收方式实行货币征收与实物征收,为了鼓励展,以货币征收为主,在商人缴纳税金有困难时,也允许以实物征纳税金。
这世上做任何事都是要钱的,国力强大不意味着朝廷强大,只有真正动员能力强,可以把钱收上来,才能集中精力做大事。
一个政权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收上来钱,尤其是从有钱有势的人手里收上来,只有有钱才能做事,没钱万事皆休。
当然不能直接抢,那百姓就没生产动力了,也会影响政权稳定,破坏社会秩序,得不偿失,这需要以上那些繁杂的手段收。抢钱不好听,收赋税就好听多了。
这大秦可以吞并六国的关键,就是因为大秦可以把全部的国力都榨出来。
经过这系统性的精耕细作,可持续性竭泽而渔,嬴政可以收上来这么多钱粮实物,这才能轰轰烈烈的开启一系列大展。